党建风采
【线上学党史】“庆建党百年,学百篇党史”第五十七、五十八篇
第五十七篇 “二为”方向
“二为”方向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的总口号和前进方向。其具体内容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文艺工作,邓小平发表一系列讲话,肯定了文艺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文艺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讲话精神指导下,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二为”方向是党在总结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文艺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此后,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引下,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动乱,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的破坏尤其严重,很多知识分子和文艺专家受到迫害,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受到批判,文艺创作单一僵化,整个文学艺术界死气沉沉,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艺断层”“人才断层”。“四人帮”被粉碎后,党和政府开始拨乱反正,在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下,文学艺术界终于迎来了“春天”。
1980年1月16日,在党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黄金城官网: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聚焦于我们党在20世纪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提出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在谈到社会安定团结前提时,他重点阐述了文艺与政治、坚持“双百”方针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的关系问题。他说,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是,这不是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如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不顾安定团结,那就是对于这个方针的误解和滥用。我们坚持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双百”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十八篇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康”一词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道路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他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小康”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小康社会”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979年3月,邓小平在访问了美国和日本之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这使得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做了新的规划,逐步提出并形成了小康社会思想。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率先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中日友好议员联盟的访华团时再次指出:“经过我们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人均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是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
邓小平的这几次谈话第一次用中国古代的“小康”来描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实现的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对小康社会的概念从经济指标上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限定。他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的估量,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标签: